寧波有位“硬核”爺爺,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,僅憑一副老花鏡和一個放大鏡,為抗疫英雄李蘭娟和鐘南山院士創作了兩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瓷板畫。

這位老爺爺叫金吉寅,今年87歲,來寧波8年了,雖然已是耄耋之年,但身體健朗,精神抖擻。“他們是可敬可愛的人!我在新聞上看到他們為祖國做的事情太感動了!”電話那頭,金吉寅老人說著自己創作的初衷,激動之情溢于言表,“這種肖像畫是畫在瓷板上的,經過800度的高溫燒制,出來的畫永不退色,象征著院士們為國為民的功績永世流傳,將被人民牢記!”

“瓷板畫里,兩位科學家的神態是堅定不移的,我想表現出他們的科學家精神,背景是新冠病毒圖像,以此紀念在這個特殊時期發生的事情。”金吉寅告訴記者。
不像在紙上作畫,在瓷板上作畫需要用小線條的畫筆一層層的上色、再一處處的填色,這種高精度的手法相當耗費時間,87歲的金吉寅在被改裝成畫室的客廳里每天伏案工作四五個小時,一個月左右才能完成一幅作品。

金吉寅作畫有個習慣就是嚴謹。燒出來的畫哪怕有有一絲裂縫,即便后期可以通過修補使表面完整無缺,他還是會“狠心”地放棄,耐著性子重新來一遍。創作李蘭娟院士的肖像畫時,金吉寅就畫了兩次,燒了兩次才達到滿意的效果。金吉寅有一個心愿,他想把這兩幅作品分別送到兩位院士的手里,向他們表示敬意。
金吉寅嚴謹的創作態度,與他骨子里對畫畫的熱愛是密不可分的。他出身于繪畫世家,父親曾經營著一家肖像畫館謀生,從小耳濡目染的金吉寅跟著父親做起了繪制肖像的工作。熱愛畫畫的金吉寅尤其鐘愛瓷畫,在每天的實踐中,逐步掌握了一套瓷畫藝術的技巧。

上世紀50年代初,金吉寅同父親一起成功繪制了一張彩色的言慧珠肖像,但當時因瓷畫顏料不理想,沒能進行全面的探索。金吉寅一方面繼續畫瓷畫、研究瓷畫顏料的性能,另一方面,還刻苦專研油畫肖像技法。在父親年老后,金吉寅便開始了漫長的獨自摸索、實踐過程。由于長期接觸這兩種藝術,金吉寅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:“能不能在瓷器上畫出油畫的效果呢?”
這在當時是一條沒人走過的路,金吉寅對顏料、釉色性能和瓷器燒制問題做了大量的實際研究,終于在1976年整理出一套瓷畫上色法,使得瓷畫顏色能很好的表現出油畫效果。要知道,以往瓷器上的繪畫多是簡單的單線平涂,花卉蟲鳥或簡單的山水畫,從未有過逼真豐腴的人物肖像,金吉寅培育出了一朵藝術奇葩——結合了我國繪畫中傳統的細致筆觸和西方繪畫的技法和色彩理論。
金吉寅深厚的油畫功底和瓷畫技藝也讓他的學生敬佩不已。鄭紅是鄞州區實驗小學的一名美術教師,跟隨金吉寅學習瓷板畫快兩年了,她坦言:“在瓷板上畫畫非常難!金爺爺有時是先根據照片畫出一幅油畫,再進行瓷板畫繪制的。”畫瓷板畫需要耐心,金吉寅也在尋找有緣人能將這門國家級非遺手藝傳承下去,他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喜歡瓷板畫。
聲明:本文圖片來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